【你好!新乡村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绽放团结发展之花 -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
央广网恩施9月27日消息 有着“中国凉城”美誉的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,年平均气温23℃,一到暑期,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而位于利川市团堡镇的野猫水村,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、便利的交通条件,尤其受到游客的青睐,每年夏季,除了游客,更有近万名寻求避暑康养的“新村民”涌入这个小村落,享受清凉与宁静。
野猫水村航拍图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如何让更多“新村民”认知、建设以及融入野猫水村?“通过共同缔造、产业发展、民族融合三个方面,让2000多名原住村民与近万名新村民和睦相处,亲如一家,共同推进基层治理,携手绘制这幅美丽的山村画卷。”利川市团堡镇野猫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芳说。
共同缔造:村民共建美好人居环境
阳光照耀下的宜影塔和宜影湖熠熠生辉,这是野猫水村两张闪亮的“名片”,不远处的宜影广场上,村民们欢快地跳着广场舞,环宜影湖步道上,游人三三两两悠然漫步,享受着宁静与惬意。
阳光照耀下的宜影塔和宜影湖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“以前的宜影广场不是这样的,进出口道路狭窄,地面高低不平,给村民进出带来了诸多不便。”一位村民回忆道。“要是能把道路拓宽,让宜影塔显露出来,再把广场整修一下,方便大家进出村委会办事,也能有个像样的地方供大家唱歌跳舞就好了!”村民们纷纷提议。
民生事务无小事,群众利益是大事。该村党支部以“解民忧”为出发点,多次召开小组会、户主会、院子会、坝子会,共收集了100多条关于整治宜影广场的意见和建议。
在整治过程中,村里改变了传统的招标发包建设方式,由村民自行投工投劳完成。对于护坡、垱墙等小微项目,则由村民理事会组织本村施工队伍灵活实施。原本预计需要90万元才能建成的宜影广场,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,最终仅用60万元就完成了建设,节省了30万元的资金。
野猫水村村民绘制的墙画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“这是村里的网红打卡地,名为《二十四孝图》,集书法、绘画、孝文化于一体。”王芳介绍,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村里特别邀请了利川市书画家文翊臻绘制这幅图画。
村民们还自发参与到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中,将废弃的坛罐变成了展示笑脸的艺术品,取名为“二十大幸福笑脸墙”,象征着村民之间的和睦与幸福指数的提升。
野猫水村还建立了议事“共享客厅”,广泛开展群众说事、民情恳谈等活动,引导新老村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,形成了“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”的闭环机制。
特色产业: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
初秋时节,野猫水村的彩虹步道旁停满了挂着“津a”“粤b”“浙a”“川a”等车牌的私家车,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相聚。
“十多年前,许多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,留下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,靠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,收入薄弱。”王芳介绍,“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繁荣,野猫水村抓住机遇,大力发展民宿、农家乐及观光采摘等特色产业,2023年,全村旅游综合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。”
野猫水村特色民宿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李新馨是一位在当地经营高端民宿的企业家,她告诉记者:“选择在这里创办民宿,是因为看中了野猫水村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宜人的气候条件。”
李新馨的民宿名为燕子坞,不仅外观设计融入了土家族元素,内部也充满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,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。
“这里一共有16个房间,桌椅摆放、墙壁装饰都结合了土家族和苗族的文化特色。”李新馨说,“我们的客人大多数来自武汉、重庆、广州等地,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个性化、专属的定制服务,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”
除了特色民宿外,野猫水村还开设了多家农家乐。
野猫水村阳光土灶农家乐负责人胡谋介绍,“来到野猫水村,一定要体验土家族特色的刨汤宴,这是迎接新年的一个风俗习惯。很多周末游的客人特意赶来品尝刨汤宴、跳摆手舞、喝摔碗酒。”
土家族特色的刨汤宴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游客们在享受地道美食的同时,还可以体验农耕生活。夏末初秋,当地的葡萄园成为最受欢迎的目的地之一,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新鲜水果。
野猫水村多层次引进市场主体,以发展观光休闲、采摘体验农业为突破口,推广种植良种葡萄、蓝莓等水果,目前已有200亩的种植面积。这不仅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,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
采摘园里的葡萄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如今,野猫水村已发展60家民宿,夏季日均接待游客700余人,1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2023年,全村民宿旅游年收入超过600万元,旅游业已成为全村的主打产业和优势产业,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。
民族团结:多元文化交流促进互融
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,野猫水村的培风长廊内,来自全国各地的“新村民”与当地土家族、苗族的村民齐聚一堂,吹拉弹唱,其乐融融。
“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通过‘三队九会’来组织开展活动。”王芳介绍,“三队”分别是文艺服务队、志愿服务队、爱心帮扶队,其中“文艺服务队”下设舞蹈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书法等九大协会。
村民们载歌载舞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“这里民风淳朴、环境优美,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。我跟身边的几个朋友说,每年都要来多住几个月。”2018年6月,来自四川遂宁的杜天祥来到野猫水村定居,成为该村的一名“新村民”。
“刚开始来的时候,大家来自天南海北,语言、爱好、生活习惯各不相同,很难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。”杜天祥回忆道,为了使“新村民”更好融入,村里顺势而为搭建了多个平台。
野猫水村的“新村民”也被称为“候鸟”,具有季节性、流动性和分散性的特点。为此,村里积极组建了“候鸟”专家学者顾问团、“候鸟”义务巡逻队和“候鸟”人才协会,通过开展理论学习、诗朗诵班、舞蹈培训、书画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,还促进了新老村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。
“我在这儿生活了七年,这里山清水秀,与城市的感觉完全不同,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生活在这里非常开心。”几位来自武汉的“新村民”谈起在野猫水村的生活时赞不绝口。“每年夏天都来这里避暑,每天打网球、跳舞、唱歌,感觉生活很充实。”
野猫水村航拍图(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)
“这些‘新村民’人数众多,来自四面八方,其中包括不少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。他们能够优势互补,各展所长,不仅为野猫水村带来了新的活力,还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基层治理中。”王芳表示,下一步,野猫水村将聚焦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,着力打造文化名村、产业强村、旅游靓村、宜居新村,让沉寂百年的野猫水村书写一幅崭新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监制:李欢 张卓
记者:赵玲 左洋
视频:左洋 利川市融媒体中心刘铁铮 姜曦
扫描二维码
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