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天门:抢占发展新赛道 农业产业谱新篇 -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
发布时间:2022年09月26日
来源:人民网
打印:
字体:
●人民网记者 周恬 肖璐欣
编者按
9月25日,人民网推出《走进县城看“鄂”的发展》系列报道,访县城、谈规划、看发展、析经验,讲述荆楚大地分外精彩的“小城故事”。开篇刊发了我市围绕“蔬菜”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,因地制宜,抢占发展新赛道,强链补链,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报道。现将全文转载。
9月,驱车行驶在湖北省天门市乡镇小路上,道路旁的农田开阔平整,温室大棚错落有致,田边沟渠四通八达,远处的电力风车徐徐转动,乡野景色美不胜收。
天门市位于富饶的江汉平原,自古就是鱼米之乡。境内农业资源丰富,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、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、全国生猪调出大市。新时代把握新机遇,天门正围绕“蔬菜”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,因地制宜,抢占发展新赛道,强链补链,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
“在确保粮食安全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,将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,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。”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说。
种植模式转型 变身“菜篮子”
来到天门市多宝镇,路口的萝卜雕塑引人注目——中央一棵巨大“萝卜”拔地而起,周围一圈小“萝卜”破土而出。
“提起天门,大家以前想到的是‘棉花之乡’。现在天门有‘萝卜小镇’,仅我们多宝镇的萝卜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。”天门市多宝镇镇长程利平介绍。
“我们这里土壤多为富硒油沙质良田,种出来的萝卜脆甜无渣。”程利平笑道,“很多外地朋友都认准我们多宝萝卜呢!”
不止萝卜,天门的花椰菜、甘蓝、白菜、马铃薯、豆角、毛豆、冬瓜等露地蔬菜能够满足一年生产一季的要求。水生蔬菜莲藕、水芋、慈姑、茭白等也广受市民青睐。
烈日当空,在多宝镇的蔬菜育苗基地,今年60岁的大众新村村民曾令英头戴草帽、肩上搭着毛巾,与同伴们一起蹲在田里培育大白菜苗、甘蓝苗,忙得不亦乐乎。2017年,曾令英将家中的10亩地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给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自己则在铭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做工,帮忙打理田地。
“以前自己在家种地,风调雨顺时一年也就赚9000块。现在光土地流转出去就有9000块了,再算上做工的工钱,我一年能挣四五万呢!”说起现在的收入,曾令英脸上乐开了花。
如今,蔬菜产业不仅成为天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特色产业,更是发展农村经济、促进农民增收的“黄金”产业。
2021年,天门市蔬菜累计播种面积46.16万亩,总产量160.25万吨,产值30.53亿元,销往全国各地及各大市场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菜篮子”。全市涌现出万亩以上的蔬菜乡镇10个,千亩以上的蔬菜专业村50多个,5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130余家。
推进农业产业化 走出新路子
蔬菜种得好,销量怎么样?
“我们根据市场需求,搞订单农业。比如长豆角需求大,我们就种得多。”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汉平介绍,“农户只需要采摘,订单不愁销路。”
目前,天门市成立了298个蔬菜种植合作社,以市场为导向,通过订单农业、以销定产等形式,解决了分散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,消除了农民“会种不会卖”的市场风险,走出一条“农业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。 走进湖北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,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,酱菜香味扑鼻而来。智能化生产线让蔬菜从配料、搅拌、灌装到包装变成一箱箱成品酱菜。叉车来回穿梭,将一箱箱酱菜运上货车,再销往全国各地。
“每天从这里发出去的酱菜达300多吨,在飞机上也能吃到我们生产的酸豆角、酱萝卜。”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邱又新介绍,该公司推行“企业 合作社 种植基地 农户 市场”模式,推广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和优化模式技术。去年基地种植面积达5.2万亩,订单农户5000户,亩平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到4倍。“2020年我们为合作社成员代购代销豆角、白萝卜、雪菜、黄瓜等鲜菜10万余吨,初加工腌制品近5万吨。农民稳赚不赔,我们也有优质原材料。”邱又新说。
位于蒋湖农场的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,工人正在有序施工。“你们看这个‘手枪形’的园区鸟瞰图,规划有农产品加工区、农贸交易区、冷鲜仓储物流区、综合服务中心、配套展示区、污水处理厂等。”在项目部活动板房内,蒋湖农场党委副书记单志刚指着规划图介绍,“中间这一块就是红日子公司征的300亩地,用于扩规生产,现在已经动工了。”
近年来,天门紧盯产业发展短板,打造蔬菜全产业链引领升级,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产品加工园、农业科技园三园合一的功能定位,建成以纵向育种、种植、加工、物流、研发等产业链为核心,以横向旅游产业为延伸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建成后可实现总产值100亿元。
农旅融合发展 增强新动力
灰瓦青墙勾勒出一幅“水墨画”,明媚的阳光下稻苗轻摆,各种应季水果琳琅满目,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……在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,“看得见山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农旅生态游正悄然兴起。
“三月的草莓,四月的千禧果,五月的桑葚,六月的精品西瓜、樱桃,七月的万场甜瓜,八月的葡萄,九月的火龙果、无花果,十月的猕猴桃,十一月的菊花……一年四季都有采摘、赏花等不同的乐趣体验。”说到特色采摘,天门市黄潭镇党委书记周勇如数家珍。
农家乐、采摘业蓬勃发展让黄潭镇七屋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。在原知青点上建设起的知青农场,更是唤起一代人的记忆。
“早就听说天门有个出名的知青农场,趁着假期带父母来玩玩,让他们重温知青岁月。”前不久的中秋节小长假,来自武汉的张先生带着家人驱车两小时,前来“品黄潭米粉、拾元春文化、赏三军菊花、忆知青岁月”。
在深圳创业的姚蓉看中了乡村游的发展前景,2016年回到家乡黄潭镇七屋岭村建起了“知青农场”。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短途游,这为乡旅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同时,农旅融合也可弥补传统农业投资大、收效慢这一短板,实现持续增收。”姚蓉对记者说。
目前,七屋岭村有1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特色种植面积500多亩,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余人次。特色农旅产业带来的流量,不仅提升了村里的名气,而且有效带动了村级服务业的发展,旅游循环线贯通后,为村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。
黄潭镇旅游循环线只是天门推进农旅产业融合、打造旅游循环圈的一个缩影。
去年以来,天门各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做强农业观光采摘等产业,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,积极谋划产业布局,在发展特色产业、加速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力,赋能乡村振兴。
以农兴旅,以旅强农。如今的天门,公路穿插田间,风景更美了,路更好走了,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编者按
9月25日,人民网推出《走进县城看“鄂”的发展》系列报道,访县城、谈规划、看发展、析经验,讲述荆楚大地分外精彩的“小城故事”。开篇刊发了我市围绕“蔬菜”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,因地制宜,抢占发展新赛道,强链补链,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报道。现将全文转载。
9月,驱车行驶在湖北省天门市乡镇小路上,道路旁的农田开阔平整,温室大棚错落有致,田边沟渠四通八达,远处的电力风车徐徐转动,乡野景色美不胜收。
天门市位于富饶的江汉平原,自古就是鱼米之乡。境内农业资源丰富,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、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、全国生猪调出大市。新时代把握新机遇,天门正围绕“蔬菜”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,因地制宜,抢占发展新赛道,强链补链,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
“在确保粮食安全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,将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,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。”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说。
种植模式转型 变身“菜篮子”
来到天门市多宝镇,路口的萝卜雕塑引人注目——中央一棵巨大“萝卜”拔地而起,周围一圈小“萝卜”破土而出。
“提起天门,大家以前想到的是‘棉花之乡’。现在天门有‘萝卜小镇’,仅我们多宝镇的萝卜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。”天门市多宝镇镇长程利平介绍。
“我们这里土壤多为富硒油沙质良田,种出来的萝卜脆甜无渣。”程利平笑道,“很多外地朋友都认准我们多宝萝卜呢!”
不止萝卜,天门的花椰菜、甘蓝、白菜、马铃薯、豆角、毛豆、冬瓜等露地蔬菜能够满足一年生产一季的要求。水生蔬菜莲藕、水芋、慈姑、茭白等也广受市民青睐。
烈日当空,在多宝镇的蔬菜育苗基地,今年60岁的大众新村村民曾令英头戴草帽、肩上搭着毛巾,与同伴们一起蹲在田里培育大白菜苗、甘蓝苗,忙得不亦乐乎。2017年,曾令英将家中的10亩地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给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自己则在铭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做工,帮忙打理田地。
“以前自己在家种地,风调雨顺时一年也就赚9000块。现在光土地流转出去就有9000块了,再算上做工的工钱,我一年能挣四五万呢!”说起现在的收入,曾令英脸上乐开了花。
如今,蔬菜产业不仅成为天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特色产业,更是发展农村经济、促进农民增收的“黄金”产业。
2021年,天门市蔬菜累计播种面积46.16万亩,总产量160.25万吨,产值30.53亿元,销往全国各地及各大市场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菜篮子”。全市涌现出万亩以上的蔬菜乡镇10个,千亩以上的蔬菜专业村50多个,5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130余家。
推进农业产业化 走出新路子
蔬菜种得好,销量怎么样?
“我们根据市场需求,搞订单农业。比如长豆角需求大,我们就种得多。”红伙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汉平介绍,“农户只需要采摘,订单不愁销路。”
目前,天门市成立了298个蔬菜种植合作社,以市场为导向,通过订单农业、以销定产等形式,解决了分散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,消除了农民“会种不会卖”的市场风险,走出一条“农业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农业产业化新路子。 走进湖北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,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,酱菜香味扑鼻而来。智能化生产线让蔬菜从配料、搅拌、灌装到包装变成一箱箱成品酱菜。叉车来回穿梭,将一箱箱酱菜运上货车,再销往全国各地。
“每天从这里发出去的酱菜达300多吨,在飞机上也能吃到我们生产的酸豆角、酱萝卜。”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邱又新介绍,该公司推行“企业 合作社 种植基地 农户 市场”模式,推广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和优化模式技术。去年基地种植面积达5.2万亩,订单农户5000户,亩平均收入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到4倍。“2020年我们为合作社成员代购代销豆角、白萝卜、雪菜、黄瓜等鲜菜10万余吨,初加工腌制品近5万吨。农民稳赚不赔,我们也有优质原材料。”邱又新说。
位于蒋湖农场的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,工人正在有序施工。“你们看这个‘手枪形’的园区鸟瞰图,规划有农产品加工区、农贸交易区、冷鲜仓储物流区、综合服务中心、配套展示区、污水处理厂等。”在项目部活动板房内,蒋湖农场党委副书记单志刚指着规划图介绍,“中间这一块就是红日子公司征的300亩地,用于扩规生产,现在已经动工了。”
近年来,天门紧盯产业发展短板,打造蔬菜全产业链引领升级,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农产品加工园、农业科技园三园合一的功能定位,建成以纵向育种、种植、加工、物流、研发等产业链为核心,以横向旅游产业为延伸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,建成后可实现总产值100亿元。
农旅融合发展 增强新动力
灰瓦青墙勾勒出一幅“水墨画”,明媚的阳光下稻苗轻摆,各种应季水果琳琅满目,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……在天门市黄潭镇七屋岭村,“看得见山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农旅生态游正悄然兴起。
“三月的草莓,四月的千禧果,五月的桑葚,六月的精品西瓜、樱桃,七月的万场甜瓜,八月的葡萄,九月的火龙果、无花果,十月的猕猴桃,十一月的菊花……一年四季都有采摘、赏花等不同的乐趣体验。”说到特色采摘,天门市黄潭镇党委书记周勇如数家珍。
农家乐、采摘业蓬勃发展让黄潭镇七屋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。在原知青点上建设起的知青农场,更是唤起一代人的记忆。
“早就听说天门有个出名的知青农场,趁着假期带父母来玩玩,让他们重温知青岁月。”前不久的中秋节小长假,来自武汉的张先生带着家人驱车两小时,前来“品黄潭米粉、拾元春文化、赏三军菊花、忆知青岁月”。
在深圳创业的姚蓉看中了乡村游的发展前景,2016年回到家乡黄潭镇七屋岭村建起了“知青农场”。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短途游,这为乡旅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同时,农旅融合也可弥补传统农业投资大、收效慢这一短板,实现持续增收。”姚蓉对记者说。
目前,七屋岭村有1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特色种植面积500多亩,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余人次。特色农旅产业带来的流量,不仅提升了村里的名气,而且有效带动了村级服务业的发展,旅游循环线贯通后,为村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。
黄潭镇旅游循环线只是天门推进农旅产业融合、打造旅游循环圈的一个缩影。
去年以来,天门各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,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做强农业观光采摘等产业,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,积极谋划产业布局,在发展特色产业、加速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力,赋能乡村振兴。
以农兴旅,以旅强农。如今的天门,公路穿插田间,风景更美了,路更好走了,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扫描二维码
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